专家学者齐聚银川 为西部虾蟹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中新网银川7月7日电 (记者 李佩珊)7月7日,专家展把诊首届中国西部虾蟹产业发展大会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举办,学者蟹产中国渔业协会、齐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部门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齐聚银川,银川业共话西部虾蟹产业发展经验。为西
虾蟹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部虾一头连着市场餐桌,脉问串起的专家展把诊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价值链。作为银川水产主产区,学者蟹产兴庆区不仅是齐聚宁夏重要优质农产品基地,还是银川业辐射陕甘宁蒙的区域物流枢纽,获评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区。为西依托独特气候、部虾优质黄河水、脉问特有盐碱土质及绿色养殖技术,专家展把诊兴庆区养殖涵盖河蟹、南美白对虾、大口黑鲈等品种,并打造了“塞上黄河大闸蟹”“兴庆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品牌。锚定打造“西部蟹谷”目标,兴庆区正加快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中、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让更多水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兴庆区在虾蟹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难题、瓶颈。此次大会邀请蓝色种业黄海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徐跑,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研究员吴旭东,宁波大学二级教授成永旭,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杨筱珍等8位业界专家现场分享,为兴庆区及西北虾蟹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搭建起交流平台,推动西部虾蟹产业发展。
当天现场发布了“塞上黄河大闸蟹”区域公用品牌,兴庆区虾蟹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兴庆区“曦有一族”都市优品农业产销联盟进行了揭牌。
同时,兴庆区还发布了“塞上黄河大闸蟹”品牌战略。2022年,兴庆区注册“塞上黄河大闸蟹”商标,建立起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培育出优质“塞上黄河大闸蟹”。2024年,“塞上黄河大闸蟹”蟹塘口价比非品牌蟹高出40%-60%,带动30余户养殖户参与养殖,产值突破1亿元。据介绍,兴庆区将科学编制《兴庆区2025-2030年渔业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从品牌推广、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重点支持“塞上黄河大闸蟹”的高标准养殖基地、现代化示范园区和良种繁育中心建设,并通过扶持经营主体、创新金融支持、完善冷链物流、发展精深加工等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
本次活动由宁夏渔业产业协会主办,银川市兴庆区黄河大闸蟹行业协会承办。大会现场还举行了技术与供应链合作协议及招商项目签约仪式,包含技术服务、品牌授权、供应链战略、西部蟹谷建设项目等多方面合作内容。
当天,兴庆区首届虾蟹美食节同步启动,市民游客尽享美食盛宴。(完)
(责任编辑:焦点)
-
新华社巴黎7月4日电 当地时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巴黎同法国外长巴罗会谈。王毅说,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法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战略协调,增进了理解互信。双方成功举办高级别人文交 ...[详细]
-
总台记者获悉,当地时间6日下午,韩国内乱特检组以妨碍公务、伪造公文等嫌疑要求法院拘留前总统尹锡悦。(总台记者 唐鑫) ...[详细]
-
总台记者获悉,当地时间6日下午,韩国内乱特检组以妨碍公务、伪造公文等嫌疑要求法院拘留前总统尹锡悦。(总台记者 唐鑫) ...[详细]
-
视频:微纪录片《淬心》第五集 | 虚心以求真来源:荔枝新闻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一份发表于1927年春天的考察报告。它的作者,是时年34岁的毛泽东。整整32天,他辗转湘潭、湘乡、衡山、醴 ...[详细]
-
鉴往事,知来者。“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阐述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历史意义,强调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今年7月7日是全民 ...[详细]
-
(友城故事)甘肃与白俄罗斯十八载“友城情”:合作按下“快进键”
中新社兰州7月6日电 (记者 闫姣)第三届甘肃省国际友好城市产业推介暨经贸合作对接活动6日在兰州举办。白俄罗斯驻重庆总领事馆领事沙利莫夫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两地延续18年的友城情谊。“甘肃学子 ...[详细]
-
中新网上海7月7日电 (记者 陈静)“人工智能的嵌入和高质量应用将是未来数字教材建设的关键特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7日接受采访时指出,数字教材具有系统性、教育性、 ...[详细]
-
中新社巴黎7月5日电 (记者 李洋)当地时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巴黎同法国外长巴罗会谈。王毅说,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法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战略协调,增进了理解互信。双方成功举 ...[详细]
-
中新网太原7月6日电 (任丽娜)夜间开行,夕发朝至。7月5日18时58分,被称为“移动宾馆”的D918次动车组卧铺列车正式在太原南至深圳北间开行,12小时41分即可抵达,实现了出行休息两不误。这也是山 ...[详细]
-
新华社厦门7月4日电记者手记: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新华社记者朱基钗、严赋憬“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俯瞰今日的厦门,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城市跃然东南海滨。“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 ...[详细]